1.一夜之间 阿里市值蒸发2200亿 拼多多增加800亿

一夜之间,阿里巴巴市值少了315亿美元(约2246亿元人民币),拼多多则增加了116亿美亿元(约等于827亿人民币)。

受美股大盘以及昨夜发布2020年一季度财报影响,阿里巴巴股价下跌近5.87%至199.7美元/股。同样在昨夜发布财报的拼多多,股价没有下跌,反而增加了14.5%,达68.7美元/股。

1-3月,电商公司或多或少受到影响。算上上周发布财报的京东,这三家电商公司在2020年一季度营收持续增长,但增速放缓至近年来低值。

服饰、鞋包、化妆品等“出门用”的品类原本是电商销售的主要商品。剔除以3C为主的京东以外,上述品类在阿里和拼多多的销售份额分别占了38.42%和55.98%。

2020年受疫情影响,大家都减少出门,也就大大地抑制了这几个品类的需求。阿里巴巴CEO张勇和拼多多CEO黄峥都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坦承,1-3月平台服装和快消销售受到较大影响。

虽然两家公司没有出示具体的数据,但宏观数据也能佐证上述品类销售在今年一季度遇冷。
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1-3月份,全国网上零售额2.2万亿元,同比下降0.8%。其中,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,穿类商品下降15.1%。吃类和用类商品则在这三个月里分别增长32.7%和10.0%。

在回答“疫情带来哪些消费结构性变化”时,张勇提到了食品、生鲜有新的变化和新消费者,包括过去不网购的老年人群体。“服装、化妆品下降,但(中国市场)消费力量在,(只是)侧重点发生了变化。”张勇说。

尽管如此,但此前已有分析机构指出,其他品类很难填补“出门用”商品销量的缺口,食品饮料水果等的泛食品在电商销售占比均在4%-7%,与“出门用”的品类动辄占比仅40%相比,差距太大。

财报发布会后,我们统计了阿里巴巴、京东和拼多多等三家公司年内在资本市场的变化,发现拼多多增值672亿美元(约4792亿元人民币),京东增304亿美元(约2168亿元人民币),阿里却少了313亿美元(约2232亿元人民币)。我们扒了这三家公司财报电商业务数据,试图了解疫情期间三家公司的电商业务变化。

三平台营收增速继续放缓,拼多多亏损扩大

1-3月,阿里、京东、拼多多营收持续增长。其中阿里巴巴营收1143.14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22%;京东营收1462亿元,同比增长20.7%;拼多多的则为65.41亿元,同比增速为44%。

三家电商平台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增速为近几年低值。电商营收增速放缓已是近年来常态。一方面受宏观经济的变化影响,中国个人消费整体增速放缓。另一方面,移动互联网流量见顶,以及人口红利渐行渐远,都与电商市场发展息息相关。

2019年以来,电商平台寻求新的增长引擎,“下沉市场”以及“百亿补贴”成了增长引擎的新关键词。投中网曾在《电商巨头的2019年:百亿补贴,无人缺席》写过,2019年三家公司在这两块领域的投入:

1、为与拼多多争夺下沉市场,阿里“复活”聚划算,京东推出了京喜。

2、2019年三家平台再次掀起“烧钱战”:5月拼多多首次推出“百亿补贴”。之后618期间,京东宣布要“百亿补贴”,阿里系则称要“千亿补贴”。平台之间思考如何把补贴周期拉长,把百亿升级为千亿。

三家电商公司也因此加码对市场销售和营销的投入。为了在疫情期间保障商家利益,今年1-3月三大平台在持续对用户“百亿补贴”同时,或多或少也都出台了对商家的补贴政策,这对平台的利润也是个额外的打击。从三家公司财报数据也能佐证该结论。

1-3月,拼多多亏损有所扩大,非通用会计准则下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人民币31.70亿元,对比去年同期净亏损为人民币13.79亿元。阿里巴巴排除投资损失和收益后的,非公人会计准则下的净利润为222.87亿元,增速11%,前值为50%。京东的净利润为11亿元人民币,同比减少85%。

拼多多方面解释,亏损扩大主要有两个原因,一方面是疫情期间,为了帮助平台上的商家,拼多多在保持0佣金的基础之上,主动继续降低商家在平台上的营销成本,并将大量的免费流量资源优先给到了用户最需要的医疗用品,因此在交易额翻倍增长的情况下,营收只实现44%的增长。一方面则是加大在技术、产品和商品直接补贴上的持续投入。

而阿里方面,以天猫为例,线上实物商品GMV(剔除未支付订单)同比增长10%,佣金收入却同比下降2%。为支持商家客户,天猫免除了商家2020上半年的年度服务费。

而京东则缩短对供应商的应付账款周转天数,从2019年Q4的54.5天缩至一季度的51.7天。在京东的财报电话会议上,京东高管称,这是疫情期间对供应商的支持。“我们会提前把费用先付给他们,帮助他们,尤其是和我们合作的一些供应商,和品牌以及一些商家来渡过这个财务难关。”

持续百亿补贴,换来更多活跃买家

拼多多在这一季度依旧然持续百亿补贴,1-3月起销售与市场推广费增速为三个平台中最高。在对商家的扶持上,三家电商平台均给出了不同程度的佣金率以及流量扶持。

具体来看,1-3月拼多多的销售与市场推广费用达到了72.97亿元,同比增加49.25%。营销换活跃用户。在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前12个月内,拼多多的年度活跃买家数达6.28亿,单季度劲增4290万,继续保持用户的高速增长势头。与2019年同期相比,活跃买家数更是增加了1.85亿。

而阿里巴巴在1-3月期在销售与市场推广费上支出121.79亿元,同比增加26.22%。而截至3月末的前12个月,阿里巴巴中国零售市场移动月活跃用户达到8.46亿,较去年同期增加1.25亿;截至2020年3月31日止的12个月,年度活跃消费者达7.26亿,较去年同期增加7200万。

京东在同一期间的销售与市场推广费为44.7亿元,同比增长14.62%。截至2020年3月31日,京东过去12个月的活跃购买用户数较去年同期的3.105亿增长24.8%至3.874亿。2020年3月,京东移动端日均活跃用户数较去年同期增长46%。

直播带货反复被提及

毋容置疑,疫情是本季度电商平台最大的影响因素。

而在这一季度里,直播带货的效应达到了一定峰值。张勇直呼,直播带货成了新的销售方式,达人、名人都进入了这个领域。

“我们将直播视为在线的一种很好的方式。”黄峥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如是说。尽管拼多多1月才全面想商家推出直播,但随后大笔投入,2月至5月14日期间,仅“市县长直播”累计售出助农产品超过8.5亿斤,新入驻“外贸转内销”企业达到11.3万家,产业带订单成交额超过58.9亿元。

京东则通过京喜团队,做了大量的农产品的销售和直播。“既起到了销售好的作用,同时也为这些农户做出了相应的企业责任贡献。”京东的高管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。

直播带货,本质上是一个销售方式,所以会涉及佣金。那么直播带货对行业又什么长期影响,商家需要给直播的KOL佣金,是否会影响平台整体利润?

张勇称,目前阿里巴巴把直播带货当做消费者运营的一部分,而不是单独的业务。他表示对商家来说,找名人、KOL直播带货,是一次性的大营销成本。所以,直播带货更重要的是商家获取价值的实现,一次性直播带来的用户,未来是不是能持续经营。

虽然疫情后续发展仍充满不确定性,不过三家电商平台都认为,中国消费力量依然强大。进入二季度后,多项经营数据逐步恢复。“3月中旬,我们每天发送5000万个包裹。因此,对于我们的平台,(商品销售和线营销服务)两项业务势头都已恢复到相当正常的水平。”黄峥说。

京东则表示,随着疫情的缓解,京喜已经恢复到了春节前正常的水平,而且中小企业广告主的广告的活跃度在提升。

阿里巴巴方面,张勇称,没有受到疫情影响话,1-3月的这一季度会表现很好。在截至3月末的前12个月(2020财年)里,阿里营收5097.11亿元,而全生态实现了1万亿美元的GMV(成交总额),其中中国零售市场的GMV达到6.5万亿人民币。“所以我们相信,新一季会表现好,增加1 万亿人民币GMV。”张勇在财报电话会上说,同时还预计下一个财年阿里巴巴营收会突破6500亿元。


2.茄子快传获快手和腾讯投资 转型超级平台

日前,腾讯和快手完成对茄子快传(SHAREit)的新一轮投资,具体金额未披露。

茄子快传是中国早批试水跨平台近场传输的软件,2011年于联想内部孵化,到了2015年,茄子快传已在国内拥有2亿用户,但在这一时刻,公司选择单独拆分,转型出海。

几年时间,SHAREit已经发展成一款全球用户总量超18亿,常年居于Google Play年度App总榜单前十的出海产品。

此外,它还将版图扩张到印尼和非洲等多个新兴市场。时至今日,SHAREit早已不是一个传输工具、下载中心,它正转型为一个超级平台,可以刷视频、玩游戏,而且还在印度发布了支付工具SHAREit Pay。

不过,从2019年开始,茄子快传管理层发生一系列变动,前CEO晏飞从公司离开。这并未影响投资者对茄子快传的信心。快手和腾讯同时加持茄子快传,也表明对出海这个赛道的重视,尤其是后者表现出色的印度市场。

印度小镇青年的“装机必备”

2011年,茄子快传CEO仇俊还在联想负责手机在国内设备的预装和商店游戏业务。后来,部门想试着做些不仅仅依靠联想设备的创新移动互联网产品,就组建了一个新的产品团队,借着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浪潮,茄子快传应运而生。

当年,中国普遍还在使用3G网络,网络资费较贵,而茄子快传主打的的“无网传输”,使用户在传输文件时不需要耗费流量,而且和蓝牙传输相比,速度是其200多倍,解决了用户间传输文件的痛点,产品得以在用户间广泛传播。

随着电信运营商提高网络传输速度,且流量资费下降,WiFi、QQ、微信、网盘等跨平台传输工具陆续出现,茄子快传在中国的增长陷入瓶颈也是一个必然。但与此同时,公司在海外市场却逐渐走红。

2015年,仇俊来到印度考察市场,他提到,自己在印度手机卖场发现,很多消费者买完手机就下载了SHAREit。

回国之后的仇俊思考,面前摆着两条路,一是在国内转型,将茄子快传打造成为其他类型的产品;二是选择出海。

仇俊说:“2015年6月,我们下定决心,全力以赴出海。“ 伴随着茄子快传从联想集团剥离出来,SHAREit便开始“All in出海”。

于是,公司进入海外的首站选在了印度、印尼等互联网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。以印度而言,该国当时的网络质量、数据传输速度等都处在初级的阶段,SHAREit在进入这些国家时没有进行过多的宣传,就凭口碑收获了不少用户。

彼时,中国互联网环境发展成熟,而印度互联网市场还处在新兴阶段。当地市场仍处于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迭代的状态,而年轻人又占国民比例的大部分,从人口到手机移动设备端的红利都一直存在。

进入印度市场的初期,很多用户都是通过手机预装才使用SHAREit。仇俊称,联想帮助公司积累了转型前后的首批用户。

因为传输工具适用于多人使用的场景,下点苦功找到核心用户和粉丝,后期通过口碑传播,就逐渐见得较高的用户留存率。

从工具到内容

2016年开始,SHAREit决定战略转型:由纯粹的输出工具开始向内容平台进行演化。

2017年底,SHAREit在印度市场推出了内容应用平台,嵌入在其App中。最开始,应用平台采取UGC(用户生成内容)的方式。经过一年多的尝试,SHAREit开始转向了PGC(专业生产内容)的路线,并深耕本地化内容。

Google印度首席执行官Rajan Anandan曾在2019年底发布的报告中表示,在印度4亿多网民中,有超过2.25亿印度人只能用当地语言访问互联网;印度网民在YouTube上消费的内容中,超过97%不是英语;印度南部最受欢迎的流媒体平台FastFilmz主要提供泰卢固语、泰米尔语等南印方言视频内容。总的来说,90%的印度网民都习惯消费本土语言内容。

也就是说,要拿下印度内容消费市场,赢得印度本土方言用户是必过的一关。

2018年5月,SHAREit和印度时代音乐集团(Times Music)合作,上线27种语言的版权音乐。同时,收购了FastFilmz,并任命其创始人Karam Malhotra为SHAREit印度CEO。同年12月,SHAREit又与Hungama Digital Media建立合作,引进原创短视频和长视频内容,这些都被印度媒体评价为“本土化内容投入”。

本土内容扩充之后,下一步就是做好有针对性的内容分发。Karam Malhotra表示,SHAREit通过向观看板球内容的用户发送定向内容通知,获得了近50%的点击率。

据茄子快传的官方数据显示,截止到2019年底,其全球累计用户数已达18亿,月活超5亿,茄子快传旗下的应用包含了视频播放器(S Player)、音频播放器(LISTENit)、应用锁(LOCKit)、系统清理(CLEANit)等多款应用。2020年初,还新推出了视频应用WATCHit。

进军游戏和支付

SHAREit早就意识到,工具只是过渡性产品,要尽快向内容平台转型。不过,它的野心不止于此。

除了内容之外,SHAREit还上线了自己的支付工具SHAREit Pay和游戏平台。

印度4G网不稳定,大型游戏不适合使用移动数据下载,SHAREit自然成为亲朋好友间分享游戏的工具,SHAREit因此积累了大量游戏原始用户。

在PUBG大火的时期,SHAREit Game就在社交媒体主页和玩家互动。时至今日,在SHAREit应用中,PUBG相关的视频浏览量高达1.23亿。新冠疫情期间,SHAREit还在游戏视频板块专门列出了“Coronavirus”栏目,鼓励玩家用游戏或动漫场景来制作和新冠病毒有关的好玩视频,如今平台上已有用PUBG、GTA5、《我的世界》等游戏场景制作新冠主题的短视频,观看量大多都在10到70万的量级。

大量的游戏视频内容和运营,让SHAREit在用户心中成为一个游戏内容的平台。但SHAREit并不满足于此。2019年10月,SHAREit印度CEO透露,团队已经开始与一些游戏工作室合作,推出他们的游戏作品,并把SHAREit打造成一个完整的游戏生态系统。

现在的SHAREit App中,“游戏”成为了主页的4个栏目之一。游戏栏目的主页,俨然是一个琳琅满目的游戏商店。点开一个游戏图片,用户就可以直接在App内玩网页游戏。至此,SHAREit成为了游戏分发的入口。

SHAREit在游戏上的发力不仅仅在App前端的“游戏中心”,SHAREit印度CEO Malhotra表示,SHAREit将成为一个复合型的游戏平台,提供策划、托管、整合支付、应用安装、变现等服务,“在游戏工作室需要帮助的任何领域提供支持。“

SHAREit还瞄准了电竞。2019年10月,Malhotra提到SHAREit还在与电竞组织公司Nodwin Gaming谈判。

“但我认为还有一个非常庞大的业余电竞生态圈,首先需要在线上发现和培养,然后从那里开始,你再发现一些半职业的游戏玩家,可以把他们带入一些线下活动中,“ 他补充道。


3.“永久免费”的菜鸟驿站 靠什么赚钱?

风波过后,菜鸟“躺赢”

随着丰巢道歉,持续了半个多月的快递柜风波总算告一段落。

回看这场快递柜公司与消费者的博弈,其实是一个双输的结局:丰巢损失了一部分用户的好感,12小时的免费时间也未能推广;消费者的呼声得到了回应,但依然没能阻止丰巢全面收费。

如果真要说有谁赢家,那也只能是在一旁“吃瓜”的菜鸟驿站了。

就在丰巢放出整改声明的第二天,菜鸟驿站宣布:暂存包裹的服务不会对消费者收费,无论存放多久,都会免费妥善保管!

从实际情况来看,菜鸟驿站以前确实是这么做的。据相关机构统计,疫情期间有约1500万人把快递放在菜鸟驿站达2周,1000万人放了一个多月,200万人放了3个月以上。而且寄存期间没有任何的催件通知,似乎真的可以一直这么存下去。

看到菜鸟驿站实打实的免费,一些本来的快递柜用户转变了阵营,纷纷把收获地址改成了菜鸟驿站。一位菜鸟驿站站长透露,五月份以来进站的包裹量上升了15%,生意比以前更火了。

与此同时,也有不少原本跃跃欲试的创业者下定决心,做起了驿站生意。据菜鸟方面统计,全国已有超过100万人申请加入菜鸟驿站。

要知道,寄存快件的生意并不好做,前两天微博热搜刚说,丰巢去年亏损达8亿,因此尝试收费可能也是无奈之举。而菜鸟驿站却大方地宣布“永久免费”,到底是什么给了菜鸟坚持免费的底气呢?

菜鸟驿站赚钱的秘密

菜鸟驿站不是慈善机构,自然是要赚钱的。只不过它不直接赚用户的钱,而是从其他多个方面寻找盈利点。

首先,菜鸟驿站赚钱的大头来自于快递员派件。和快递柜一样,快递员把包裹存放在这里是要付费的,菜鸟的收费标准在每单4-6毛左右。以中大城市日均300单的站点为例,一个月就是4500元的收入,而这只是基础的收件业务。

除此之外,菜鸟的寄件业务也是重要的收入来源。一般来说,寄件量为收件的10%左右,以平均每单5块钱算,一个月下来也是4500元,与收件相当。

虽然菜鸟驿站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密集的堆放方式,让它的每日单量远远超过快递柜。但它并不能像快递柜那样“一劳永逸”,需要持续付出人工成本。如此算下来,光是收寄业务上它和快递柜相差并不多。

然而大家不要忘了,菜鸟驿站最大特点在于灵活,更多的是一种“兼职”性质的营生。除了专门做物流的菜鸟驿站,很多驿站都是便利店、超市的“副业”,专门分割出一部分空间经营代收业务。

像这种路边小店,看中的不是菜鸟驿站本身的业务,而是它背后的流量。开通了代收快递业务后,这些小店的客流量便有了显著提高。原本只是去取个快递的顾客,很可能顺手买瓶水、买包烟,积少成多,终以副业带动主业的业绩。

另外,他们还能以菜鸟驿站为基础,开展团购、洗衣、回收等增收业务,由单纯的零售转型为本地生活服务。总之,只要有了人气,什么都好说。

最后,菜鸟驿站本身就是一种宏观上的盈利手段。我们知道,菜鸟是由阿里巴巴和三通一达建立的,主要目的是解决物流的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,提高快递员的配送效率,以及方便部分不在家取件的用户。

菜鸟驿站在全国大范围部署后,快递员的送货效率有了显著提升,每日投递的快件数量至少提升了一倍。如此一来,整个电商市场的运输成本便大幅下降,于是商家们开始提供包邮服务,消费者也享受到了优惠,因此购买欲进一步提升。这些年国内电商市场的繁荣,与物流端的优化密不可分。

所以,菜鸟赚钱的逻辑是最基本的商业逻辑——薄利多销。别看一单只赚几毛,累积起来就是笔不小的数字;别看把运费降下来是在让利消费者,实际上总单量提升带来的利润要远大于此。菜鸟驿站,就是这么“躺着”把钱赚了。

菜鸟驿站能一直免费下去吗?

以前玩网游的时候,经常遇到一些游戏打着免费的旗号,却无处不在诱惑你花钱,而且“氪金”的体验要远远高于“白嫖”,最后变成“免费的才是最贵的”。

还有一些更厚脸皮的,一开始宣布永久免费,到后来却突然宣布收费,简直是自己打自己的脸。

那么菜鸟驿站会不会也变免费为收费,为了获利不择手段呢?就目前来看,很长一段时间内菜鸟是不会食言的,其原因主要有二。

第一,近期的快递柜风波给了菜鸟警示:绝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得罪用户。光是12小时0.5元的收费标准就引起了全网用户剧烈的反响,甚至惊动了国家出面约谈,由此可见各界对此之重视。在公众的消费观念改变前,菜鸟贸然收费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。

第二,菜鸟本身的模式尚可,收入较为多元化,且背后有阿里健康的现金流支持,没有必要冒风险进行收费尝试。更何况以多数人都能当天取货的现状来看,超时费根本收不了多少钱。

所以,虽不敢保证“永久免费”,但至少长期是能做到了。至于这个长期能“长”多久,要取决于消费者的态度。

现状快递柜和菜鸟驿站都拥有各自的忠实用户群体,两者的优势也各不相同,代表着末端配送需的两种解决方案。只有当他们相互竞争的时候,用户才能从中获得最大的实惠。

因此,作为消费者不必期待其中一方取代另外一方,保持现状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。就像文明总是向多元化发展的一样,我们应对不同的商业模式持包容态度,这样最终的受益者也是自己。

立即

咨询

400电话

电话咨询

400-1875-778

微信咨询

李经理

微信扫一扫加好友

下载源码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