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成立的第十年,快手从北京立水桥的出租屋里走上港交所。今天,快手登陆港交所,开盘报338港元,较发行价115港元上涨193.91%,市值1.39万亿港元。按市值排名,快手仅次于腾讯、阿里、美团、拼多多,成为排名中国互联网第五的公司。互联网又诞生了一个造富神话。

快手联合创始人、董事长兼CEO宿华身家达到1443亿港元,联合创始人、首席产品官程一笑身家1146亿港元。此外,还有一大批快手员工成为人生赢家,一大波百万、千万富豪在今天诞生。快手能有今天的收获,固然与其背后的资本、创始团队、产品、商业模式等等都有关系。但88号实验室想说的是,快手从2011年创业,到今天的万亿市值,背后最大的推动力,其实是数字经济在中国的发展。可以说,快手的造富神话,就是中国的造富神话。

  01数字经济建设基础——流量普惠

技术进步的故事往往从一线城市开始:通讯工具、电商服务、线上娱乐……每一项互联网技术应用都带有城市生活方式的鲜明烙印,然后再逐渐扩散到其他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。中国有5.66亿农村人口,2018年底,农村网民的规模达到2.22亿。然而这部分人群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,长久以来都未进入互联网的主流话语体系。直至快手的出现。

“他们很新鲜,很令人惊讶,有时甚至很难接受。我觉得这是正常的,我们的世界割裂得太厉害了。”快手投资人张斐这样评价。

服务于这个人群,展现所谓“五环外人群”的生存状态,让他们有机会被看到、被关注,这也成为快手的价值选择,即“流量普惠”策略——给每位内容生产者公平的曝光机会,激励整个平台内容拍摄的多样性。

2013年“GIF快手”由工具转型为短视频社区,2016年快手用户突破3亿,2020年2月《2019快手内容报告》显示,快手日活已逾3亿。

2020年7月《2020快手内容生态半年报》显示,快手用户在一线、二线、三线、四线及以下城市的占比分别为15%,24%,30%和31%。

短视频和其他互联网内容商业模式类似,本质是注意力经济。平台的算法决定了流量的分配。“热门内容推荐”往往是主流选择——由平台方或是少数人决定用户观看什么。头部内容是普适度极高的大众文化,比如社会热点、明星动态,这些内容能够快速吸引人群。

但快手的分发机制不是这样的。它更像短视频版的“朋友圈”,用户关注时下热门内容,也追看社区朋友的家长里短。这意味着,不止头部创作者在被关注,普通创作者也能被平台所发现、关注和推送,这就是所谓的“流量普惠”。“流量普惠”是快手赖以生存的底层逻辑。它支配着快手的产品设计、算法逻辑和运营思路。而正由于快手的流量普惠,数字经济才得以借由快手,快速向农村地区渗透。

  02快手的普惠数字化

去年4月12日,三农数字化公益培训项目——“绿领公益大讲堂”在快手上线。线上直播启动仪式中,快手科技CEO宿华、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、农民日报社社长唐园结、中国经济网董事长王旭东、中国农村杂志社社长雷刘功参与,共吸引300万名用户在线观看。

该培训项目从4月持续到6月,内容涵盖产业培育、创业孵化、政策解读、市场研判、企业管理、品牌打造等全领域,为超过100万三农从业人员免费培训。并且刘永好、陈春花等人也都在平台上为三农从业者授课。

这就是快手在三农领域数字赋能的价值,助力三农数字化线上教育。除了线上培训,快手还通过自己的平台优势,利用直播带货的手段,帮助零售品牌商实现数字化营销。去年4月18日,鞋服品牌CAMEL骆驼在快手进行了直播,网红主播“二驴”和明星好物推荐官“向佐”的助阵,吸引超过2000万人次观看,点赞量突破3000万。

早在2016年,骆驼便开始着手品牌数字化建设,搭建了包括电商平台品牌店铺、微信小程序商城、官网等线上销售渠道,随后又着手布局小红书、抖音、快手等。当下的消费者不再单一渠道地接收营销信息,购买过程变得异常复杂和碎片化,决策阶段往往要经历多个触点。

面对如此复杂化的消费者路径,对于品牌来说,数字化转型并非只是简单地从线下走到线上,或者进行数字化广告投放,而是需要建立一个数字中台,强化整个品牌的信息和数据流转整合和利用能力。

快手作为国内领先的短视频平台,不仅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,而且沉淀的内容数据也及其可观,快手会员数据的补充将进一步完善骆驼庞大的数字中台,为产品研发、生产、销售、物流等环节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,从而实现多维度的对商品和消费者的洞察。

“普通人的星探,潮流的发动机”,这是快手高级副总裁马宏彬对于“流量普惠”的解读。但这只是“普惠”的表象,背后一整套产品机制和商业策略才是真正的内核。“流量普惠”是快手的底层价值,算法设计和产品功能均围绕这个核心价值展开,“去头部化”、“同城”实际上都为快手形成了社区氛围,而非让它像一个视频媒体。

这也是为什么快手更愿意称自己为短视频社区的原因——无数个以创作者为中心的小社群,共同构建了快手社区,它不是实体的“群聊”,而是一种对关系网络的描述。一波“粉丝卫星”一般环绕在创作者周围,形成一个关系网络,他们之间有共同的期待和紧密的互通,而不是所有用户追逐少数当红创作者和头部内容。而这种社群的形成,是抑制头部流量、设置同城流量入口的直接结果。

“老铁关系链”、“县城朋友圈”就是快手上社群结构的特色化描述,这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作者和粉丝之间的粘性。在互联网产品发展的历程中,“媒体形态”一直是与“社区形态”相反的概念,媒体有明确的内容中心和热门引导,用户消费内容,而在社区中,用户不仅仅消费内容,更重要的是内容背后的人。

  03万亿之后的焦虑

今天,“流量普惠”依然是9岁快手的重要战略。在过去9年中,快手从一家只有几个人的创业团队,发展到今天一家有超过1万名员工的技术公司,流量普惠带来的社会福祉有目共睹。它用一套技术化的解决方案,重新分配网民的注意力,让更多镜头和目光汇聚在普通创作者身上。

数字经济在全国的起风,无疑让快手乘风破浪。

但在乘风破浪的同时,快手也有自己的焦虑。快手帮助了无数品牌商、三农人通过数字营销实现增长,但自己的商业化却一直并没有看上去那么顺利。实际上,成立于2011年的快手,直到2019年才完成商业化系统的全面建设。不过,快手直播业务收入正在放缓,其ARPU(单用户平均收入)也从2018年的54.9元下降到2020年上半年的45.2元。广告收入也没能达到宿华的预期,宿华在2019年曾提出广告收入的营收目标是150亿元,而现在广告收入仅有72亿元。

2020年5月,快手公布组织架构调整,试图更进一步从产品到运营再到商业化的能力。在外界看来,快手变得更狼性了。而在用户端,我们能够清晰地感知到快手在产品调整上不断加快步伐。只是在一切未成定局之前,快手的未来将通向哪里,还需拭目以待。

立即

咨询

400电话

电话咨询

400-1875-778

微信咨询

李经理

微信扫一扫加好友

下载源码

返回顶部